每位家长都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,却容易在不知不觉间由于错误的方式毁了孩子。这几种行为在生活中常见,也是对孩子影响极大的,如果有,一定要及时改正。
奖励式教育
“你这次考到前三名,妈妈就给你五百块钱。”
“要是拿到第一,想要什么就给你买什么。”
类似这种奖励的话,在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。家长的本意是想通过这种方式,建立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,殊不知,这种奖励式教育很容易让孩子混淆了学习的真正目的。
次数多了,孩子会觉得自己考好成绩就是为了得到奖励,便开始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。而且在习惯了这种方式后,在以后的生活中,孩子也会用这种奖励制度来要求父母,索取过度。
缺乏规则的教育
俗话说,没有规矩不成方圆,在教育上也是一样。对孩子的规则教育是需要从小培养的,凡事都要划清界限,认真严肃地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,什么不可以做。
有些孩子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,就会哭闹不止,于是家长就会败下阵来。孩子尝到甜头,成功了一次,下次也会用同样的方法来要挟家长。家长在一次又一次的让步中,很快就会失去主动权,也同样模糊了孩子的规则边界。
教育不能跟风
当孩子面临抉择时,有些家长就会人云亦云。看到别的孩子都去学钢琴,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学;觉得理科好就业,就强迫自己喜欢文科的孩子去学理科;觉得孩子想要报考的志愿没前途,便篡改孩子的志愿书……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里或者新闻中并不少见,归根结底是忽视了孩子的意愿,缺乏对于孩子的尊重。
可能大多数人的选择确实是相对有利的,但教育不是跟风,大多数人的选择未必就是自己的孩子喜欢的,或者真正适合孩子的。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爱好和想法,不要强迫孩子违背意愿去做大多数人。
不要用“为了孩子好”为理由
“我是为你好”这句话,可能很多人从小听到大,等到自己成了父母,也开始用同样的话对待孩子。
但是,家长往往忽视了一点,这种话里带有一些道德绑架的意味。当你用这种理由开始胁迫孩子做违背他意愿的事情时,渐渐的,孩子就会被这样的情感压得喘不过气。
真正的对孩子好,应该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,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。知道孩子真正想要的,而并非让孩子去做我们想做的事。
更多行情分析及广告投放合作加微信: hollowandy
全球正规平台排行榜
请扫码或添加微信: Hollowandy